高地快讯

联系我们

  • 公司总部:上海高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上海市复兴东路2号复星商务大厦5楼
  • 邮编:200010
  • 电话:+ 86 21 2313 3759
  • 传真:+ 86 21 2313 3759

明年南京将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

[2015-02-03]    浏览次数:1730 次

南报网讯(记者 马道军)“照顾饮食起居,提供法律咨询、进行医疗保健……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今天(11月25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按照“社区40%以上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的要求,明年我市将着力建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并提档升级,方便社区内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

据了解,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老人提供白天时间段的各项养老服务,如就餐、体育活动、娱乐等,老人像上幼儿园一样,白天去晚上回家,又被形象地称为 “老人幼儿园”。

目前,南京市有近1300个日间照料中心,覆盖了城市社区及大部分农村社区。这些“老人幼儿园”设施如何,老人是否愿意“入托”,享受怎样的照料服务?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上千家托老机构,符合“入托”条件的不足一成

“这里娱乐活动都不花钱的,开水也是免费供应的。每天我都过来,有时候到了中午,还会在这里吃饭。”今天,在建邺区南苑街道兴达社区的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85岁的宋文章老人说,他家住在苏建豪庭小区,女儿上班,平时就他一个人,尽管离这里步行要20分钟,还是坚持天天过来。

记者了解到,老人在服务中心,还能免费量血压和常规体检,每周还有免费足浴、理发、理疗等服务。

“每天来这里的老人有上百名,‘入托’的也不少。”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负责人陈金松介绍,老人们的儿女工作忙,很多老人独自在家孤单,这里人多,在这儿他们可以互相聊聊天、解解闷。

在陈金松看来,托老站办在家门口,老人不仅能享受贴心服务,也有效避免了老人对养老机构的抵触情绪,同时缓解了子女的养老压力。

不过,像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这样能正常运转的托老站,在南京市并不多。“全市目前有近1300个托老站,基本覆盖了城市社区及部分农村社区。”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石德华坦言,不过,由于各种原因,真正具备老人“入托”条件的站点不足一成。

硬件、服务、资金等因素制约托老站提档升级

按照民政部要求,各个街道、社区都要建立托老站,且要设置一张或多张床位,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借此解决社区老人的照料难题。南京市则要求每个社区40%以上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进行专业化的日间照料服务。

“‘老人幼儿园’,实际上就是打造专业的日间照料机构,其管理和运营模式安全按照现在幼儿园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市民政局福利事务处分管居家养老的负责人陈永告诉记者,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之所以没得到推广,与各日间照料中心硬件设施不改善、专业服务跟不上有很大关系。

“受到场地等诸多限制,托老站很难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梅花山庄社区主任王莉说,现在社区里的老人想找个活动场地都难,更别提专设日间照料室了。

与场地受限相比,专业护理人员和社工的短缺也是个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瑞金新村社区主任徐红说,社区托老所(站)主要针对高年龄段、有特殊疾病、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人,照顾他们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目前社区根本没有能力配备这样的人。

还让一些托老站尴尬的,就是提供免费的“日托”服务,老人会过来,一旦收费也就没人来了。“我们也曾想到在中心进行一些有偿或低偿服务,在和老人沟通后,很多老人就不来了。后来,我们不收费了,老人又多起来了。”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兴达社区点负责人无奈地说。

“老人幼儿园”前景广阔,亟需进行专业化服务

“目前,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超过120万,其中超过百万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这些老人对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很大。如果社区托老机构运作的好,是有很大市场的。”市老龄办一位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以日托为特点的“老人幼儿园”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减轻了父母常住养老院给子女带来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老人长时间见不到子女所带来的情感空虚。就目前而言,我市全面推广“老人幼儿园”,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在专业化上狠下功夫。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日间照料中心应该一方面突出养老服务,一方面进行平台化运营,在机构内服务老人,机构外进社区,让服务更专业化,推进社会实体化运作、转型,通过政府购买或者补贴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化组织进行运营、管理,走公益和市场相结合之路。

曾自费到日本当护理员的银杏树老年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友凤认为,不同于幼儿园,“老人幼儿园”应兼有为老年人提供教育、交友、社团、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吴友凤说,像日本的老年托老所,护理人员都是经过培训的。托老站细节处处体现温馨,卫生间、浴室、活动室,到处都有扶手、防滑。楼梯有自动升降座椅,还有安全带。对“入托”老人定期体检,还安排美容课、手工课、外出购物等,非常专业,值得借鉴。

古稀老人,托老站里快乐一天

今天早晨8点,天空下着细雨,家住鼓楼区陶谷新村小区的孙洪珍老人仍按时来到了南秀村养老服务站,开始了一天的“托老”生活。

孙洪珍,今年77岁,是独居老人,寂寞和病痛让老人选择了在服务站接受日间照料。“我身体不好,患有冠心病、心绞痛,万一哪天在家里倒下了,都没有人知道;在这儿既有人照应,又有人说话。”孙洪珍说。

“我带着老周去校园逛逛,那边树多,空气也好,累了还有椅子坐。”每天,孙洪珍和老周都形影不离,已经3年了。

孙洪珍所说的老周叫周翠兰,今年81岁,有点老年痴呆,每天由子女负责接送到托老站“日托”。

上午10点,两位老人从南大遛弯回来后,开始唱歌、跳舞、读报纸。“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周翠兰唱着唱着,还扭起了秧歌,孙洪珍还打着节拍,引得一旁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大笑起来。

负责日间生活照料的大学生社工张玥告诉记者,两位老人多才多艺。如今年岁大了,行动不便,但表演的天赋还在,能唱歌、会跳舞,是我们这里的“开心果”。

欢乐的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记者看到,午餐是土豆烧鸡腿、洋葱炒干子、萝卜超肉片、西红柿鸡蛋汤,三菜一汤还比较丰盛。

“我们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的,会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调配,价格也不贵,几元到十几元的都有。”张玥说,每天中午进行就餐的老人比较多,差不多有二三十人。

老人吃完后,像幼儿园孩子一样,工作人员会带着周翠兰和孙洪珍在院子里转转,防止积食,然后午休。

下午两点,又来了10多位老人,将100多平方的服务站挤得满满的,打牌的,做手工的,甚至上网的,欢笑声络绎不绝。

孙洪珍说,她喜欢打牌,打牌能动脑子,还能结交老友,比一个人呆在家里强多了。这时,记者注意到,周翠兰在一旁看着大家打牌,嘴角不时露出笑容。

不知不觉间,下午5点到了,周翠兰的小女儿吴女士来了。“妈妈,今天在这里没有乱跑吧,又做了什么开心的事。”吴女士说。

原来,几年前,周翠兰的丈夫去世,她在澳大利亚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健忘,走丢了几次,无奈回到国内,于2011年在这家服务站“入托”。

“我们还没有退休,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去陪伴老人,但是老人又需要一些娱乐活动,这里有吃有玩挺好的,我们也能安心工作了。”吴女士说。

据了解,南秀村养老服务站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附近,成立于2010年,是南京市首个“日托制”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子女可以每天早上8点钟将老人送过来,下午5点接回家。目前,已经入托了3个老人。

“我们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收取不等的服务费,像周翠兰由于需要专人照顾,每月1000多元,孙洪珍则只有700元。”南秀村养老服务站负责人陆云介绍,除了日托、上门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外,服务站还为社区老人和日托老人提供洗澡和修脚服务,这些服务老人也很喜欢。目前运行的情况看,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我们已开始连锁经营。

Copyright © 2009-2024 上海高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所有权利保留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4329号